為了應對反滲透過程中可能引發(fā)的生物污染問題,廣泛采用生物抑菌劑來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其中,異噻唑啉酮(BIT)因其高效且廣譜的特性而被作為抑菌劑廣泛應用。然而,過度使用異噻唑啉酮也引發(fā)了一系列問題。生物接觸異噻唑啉酮可能導致皮膚過敏、神經細胞死亡等負面影響,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潛在危害,因此應在排放前對異噻唑啉酮進行處理。傳統(tǒng)的處理方法通常采用臭氧氧化,然而這一過程不僅能耗較高,還伴隨著二次污染問題。為了解決異噻唑啉酮處理中的難題,光催化技術受到廣泛探索。銳鈦礦相二氧化鈦具有高光催化活性和強氧化還原能力,但其在僅占太陽光譜4%的紫外光區(qū)域展示出較高活性。此外,二氧化鈦上產生的光生電子-空穴對易發(fā)生重組,對光催化性能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改性二氧化鈦來降低其禁帶寬度、抑制電子-空穴對的復合,并拓展其光吸收范圍,成為解決光催化處理異噻唑啉酮所面臨挑戰(zhàn)的關鍵之一。
為提升二氧化鈦的光催化性能,引入了B元素替代TiO2中的O,創(chuàng)造氧空位和電子缺陷。同時,以稀土金屬Gd元素對TiO2進行摻雜,替代Ti。相對于Ti,Gd原子的較大半徑,因而Gd的摻雜導致電荷不平衡,使TiO2晶格扭曲,產生更多氧空位,這有利于太陽輻射下形成電子-空穴對,并延緩電荷載流子的復合。金屬或非金屬元素的摻雜有助于產生反應性自由基,如?OH和O2??,促進有機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此外,降低TiO2制備過程中的煅燒溫度導致TiO2前體(如鈦酸四丁酯)不完全礦化,這能夠引入部分碳摻雜,以增加氧空位并導致帶隙變窄。同時,碳摻雜提高材料的親水性,有助于有機污染物的吸附和催化降解。為深入研究光催化劑自由基的生成和污染物降解機理,還進行了表征、猝滅實驗、電子自旋共振(ESR)測試、質譜(MS)分析以及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等研究。
流程1溶膠-凝膠法制備光催化劑流程
?
圖1(a)GdBC-TiO2的SEM圖像;(b-f)GdBC-TiO2上Ti、O、C、Gd和b分布的EDS圖;(g)TiO2的TEM圖像;(h)暴露于101晶面的TiO2的TEM圖像;(i)暴露于101晶面的TiO2放大后的TEM圖像、XRD圖像和優(yōu)化后的TiO2模型;(j-l)暴露于101晶面的GdBC-TiO2的相應TEM、HRTEM圖像、XRD圖譜和原子模型。
圖2(a)GdBC-TiO2、GdB-TiO2、B-TiO2、Gd-TiO2和TiO2的XRD圖譜;(b)TiO2、C-TiO2、GdB-TiO2和GdBC-TiO2的水接觸角;GdBC-TiO2:(c)B1s和Gd4d的XPS光譜;TiO2和GdBC-TiO2(d)C1s;(e)Ti 2p;(f)O1s的XPS光譜
圖3(a)TiO2、Gd-TiO2、B-TiO2、GdB-TiO2和GdBC-TiO2的紫外-可見光譜,以及從(αhΓ)1/2圖中獲得的相應光學帶隙;(b)TiO2和(c)GdBC-TiO2的理論計算帶隙;(d)TiO2和GdBC-TiO2的PDOS圖;(e)TiO2和GdBC-TiO2之間的ΔPDOS;(f)GdBC-TiO2:Gd、B和C的PDOS圖;(g)TiO2、Gd-TiO2、B-TiO2、GdB-TiO2和GdBC-TiO2的Mott-Schottky圖和(h)PL光譜;(i)GdBC-TiO2-Ag4d
圖4(a)不同催化劑對BIT的光降解時間過程和(b)相應的BIT降解動力學圖;(c)在2g·L-1濃度下,存在不同陰離子和陽離子干擾的條件下GdBC-TiO2對BIT去除率和吸附率;(d)不同初始pH值、不同光催化劑和BIT質量比下GdBC-TiO2對BIT的去除率和吸附率;MIT CMIT MIT和CMIT對GdBC-TiO2的去除率和吸附率;(e)不同清除劑對BIT的光降解曲線(清除劑與污染物的質量比為100:1);(f)GdBC-TiO2在黑暗或自然光下的?OH和O2??ESR光譜(全波段);TiO2、Gd-TiO2、B-TiO2、GdB-TiO2和GdBC-TiO2的(g)EIS圖和(h)的瞬態(tài)光電流響應曲線。
圖5 BIT的DFT計算:(a)BIT的優(yōu)化分子結構、(b)HOMO軌道、(c)LOMO軌道、(d)ESP圖(紅色和綠色分別為富電子區(qū)和缺電子區(qū))和(e)Fukui指數(shù);(f)TiO2和(g)GdBC-TiO2的ESP圖
流程2 GdBC-TiO2光催化降解BIT體系機理和反應途徑
第一作者:郭志仁,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吸附-催化水處理與資源化。
Email:3220235379@bit.edu.cn
通訊作者:徐熙焱,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后,現(xiàn)任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特別研究員/碩士、博士生導師;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期刊副主編、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SCI影響因子(2022)= 3.8)、Results in Engineering(SCI 2022(影響因子)= 5.0)等期刊青年編委、客座編輯;中國化工學會環(huán)境保護專委會委員,中國核學會、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高級會員;工業(yè)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中國技術創(chuàng)業(yè)協(xié)會校企融合專業(yè)委員會、一帶一路環(huán)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等專家?guī)鞂<?;國際分離純化技術大會(ISPT)等國內外會議組委會執(zhí)行主任、分會場主席、召集人、委員。研究致力于分離和純化技術提升與智能化,主要涉及吸附-催化水處理與資源化(核工業(yè)、石油、醫(yī)藥、城市污/廢水等)、水處理過程智能化、水質監(jiān)測與保障技術等。已主持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參與西班牙經濟與工業(yè)部項目(歐盟與西班牙政府共同資助項目)等。獲得RINENG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Elsevier (2022)、全國石油和化工教育優(yōu)秀教學團隊、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二等獎、互聯(lián)網+雙創(chuàng)大賽項目北京市賽二等獎指導教師等國內外教學科研獎。迄今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授權多項發(fā)明專利。
Email:xiyanxu@bit.edu.cn
通訊作者:張東翔,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特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化學系中方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化學動力學、化學吸附、萃取分離技術、石油增產、乏燃料后處理。于俄羅斯門捷列夫化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并完成博士后研究。主持完成多項科技部、教育部、環(huán)保部、基金委等省部級和國家級重大科研攻關項目,發(fā)表科研論文70余篇?,F(xiàn)任《質譜學報》編委、中國工業(yè)環(huán)保促進會理事及標準化委員會委員、中國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理事、核工業(yè)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協(xié)同創(chuàng)新聯(lián)盟理事、環(huán)境經濟學會理事等。
Email:boris@bit.edu.cn
Guo Z, Zhang X, Li X, et al. Enhanced charge separation by incomplete calcination modified co-doped TiO2 nanoparticle for isothiazolinon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Nano Research, 2024, https://doi.org/10.1007/s12274-024-6453-4.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計算搬磚工程師,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m.xiubac.cn/index.php/2024/03/02/71965272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