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自己第一篇SCI投稿時的經(jīng)歷嗎?是順風順水還是被虐的死去活來?如果研究生SCI投稿有比慘大會的話,你會是第幾名?
來源丨募格學術(shù)、艾思科藍
具體背景是這樣的:研一上學期末,我收了一批實驗的數(shù)據(jù)(磁共振數(shù)據(jù)),下學期開始搗鼓數(shù)據(jù)分析,真的是一個人從零開始,從裝軟件開始,搗鼓了半年,終于摸索出了一些門道,老師同意讓寫文章,不管怎么樣,歷時四個月,我將初稿發(fā)給了老師,中間又經(jīng)歷了半年,終于在研二上學期的四月十一日,將這篇稿子投了出去,說來慚愧,我們投的是Current Biology。投完稿回來,我開始和另一位同學大肆暢想,沒羞沒臊。
不知道怎么回事,明明已經(jīng)被十分的雜志拒了,我們居然又轉(zhuǎn)戰(zhàn)ScienceAdvances,當然還是秒拒。
第三次我們瞄準了eLife,老師還寫信問了這個雜志的editor,這個操作是否可行,那邊說:我覺得可行,于是又投了,然而又是秒拒。
第四次,老師說投Journal of Neuroscience吧,這個雜志是花錢就送審的,等了一個月,所謂的審稿意見下來了,從研究假設(shè)開始到材料的選擇、數(shù)據(jù)的分析一頓批評,我們覺得批評的還挺有道理的,畢竟是第一次收到審稿意見,還挺興奮的,然后瘋狂的加數(shù)據(jù)分析,不分晝夜。
第五次覺得自己修補后又行了,投了Neuroimage,然后下午就變成了reject。
第六次修改后繼續(xù)投Neuroimage,然后被拒。
第七次覺得累了,投了Human Brain Mapping?,F(xiàn)在的想法是只要能發(fā)出去就是成功,然后被拒。
第八次放假當天投了SCAN,然后回家過年,一個月后被拒了。
第九次機械的又投了Computer and Human Behavior,然后人家說不合適,幾天就拒了。
第十次,老師又發(fā)來消息,列舉了三個雜志,讓我選,我要投哪個,我上知乎看了看,大家都說Neuroscience Bulletin比較好,因為審稿周期很快,一個月幾乎可以搞定,于是我選了這個。第二天editor發(fā)來郵件說,我的文章可以試試letter to editor這樣的格式,我需要根據(jù)要求的格式重新修改重新投稿,或者我也可以改投其他的雜志。
第十一次我修改好后再次送審,最后被接收了,是的,投稿一年零三個月,終于從12分投到了4分,解脫了。
當然,還有很多讀者給我們分享了自己投SCI的故事。
你的SCI投稿過程中,有哪些值得吐槽或令你記憶深刻的點?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m.xiubac.cn/index.php/2024/02/22/1b3446a1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