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可再生電能實現(xiàn)電催化CO2還原(CO2RR)對完成碳循環(huán)、解決能源和環(huán)境危機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人們在CO2轉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然而,將CO2高選擇性、高活性的轉化為高附加值多碳(C2+)烴類仍然很困難。Cu是一種用于制備C2+產(chǎn)物獨特的過渡金屬催化劑,但純Cu的催化選擇性較差。
為了克服這一限制,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修飾策略,包括與其他金屬形成Cu合金、用雜原子摻雜Cu、控制Cu的晶面和創(chuàng)建Cu的混合價態(tài)等。盡管Cu基催化劑對C2+產(chǎn)物的法拉第效率(FE)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CO2RR過程中催化劑不可避免的結構重構,其構效關系仍存在爭議。因此,目前迫切需要開發(fā)結構穩(wěn)定的Cu基催化劑以高效地將CO2轉化為C2H4并探索CO2RR過程中的構效關系。
基于此,中國科學院福建物構所曹榮課題組采用Cu-Si直接鍵合的方法,成功地對Cu(111)面進行了m-SiO2殼層改性(p-Cu@m-SiO2),實現(xiàn)了CO2還原產(chǎn)物由CH4選擇性轉變?yōu)镃2H4。
實驗結果表明,與多孔Cu催化劑相比,p-Cu@m-SiO2催化劑的主要深度還原產(chǎn)物在高過電位下從CH4轉變?yōu)镃2H4,并且C2H4/CH4的值在?1.5 VRHE時從0.6變?yōu)?4.4;同時在該電位下p-Cu@m-SiO2的最佳C2H4法拉第效率(FE)達到56%,C2H4部分電流密度高達212 mA cm-2。此外,p-Cu@m-SiO2經(jīng)過10小時的耐久性測試后,F(xiàn)EC2H4的衰減可忽略不計,且反應后材料的形貌和結構未發(fā)生明顯變化。
結合原位光譜、對比實驗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研究人員提出了p-Cu@m-SiO2的催化機理:SiO2殼層捕獲*H形成Si-O-H位點,有效地抑制了HER競爭反應;同時,直接鍵合的Cu-Si界面誘導附近的裸Cu位點電荷富集,這些裸露的Cu位點和Si-O-H位點都有助于穩(wěn)定Cu-Si鍵合界面上的*CHO中間體,從而降低了*CHO和*CO中間體偶聯(lián)生成C2H4的自由能,實現(xiàn)了從CH4到C2H4的選擇性翻轉。
該項工作是首次在Cu-Si直接鍵合界面上獲得了C2+產(chǎn)物,這為設計具有工業(yè)水平電流密度的CO2還原電催化劑提供了新的思路。
Steering CO2 electroreduction selectivity u-turn to ethylene by Cu–Si bonded interfa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3. DOI: 10.1021/jacs.3c08867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wdl,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m.xiubac.cn/index.php/2024/01/11/9bfb03b8f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