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jié)果與討論圖3. 吸附定位器模塊預測的(a)乙酸(b)草酸(c)檸檬酸吸附能勢能面圖4.(a,a′)乙酸、(b,b′)草酸、(c,c′)檸檬酸和(d,d′)Mg2SiO4(0 1 0)的HOMO和LUMO的體積分布。如圖3所示,根據(jù)吸附定位器模塊預測的吸附能勢能面,作者可以發(fā)現(xiàn)檸檬酸的吸附位點最多?;谇把胤肿榆壍览碚?,當一個分子的HOMO和另一個分子LUMO之間存在最大重疊時,更可能發(fā)生化學反應(yīng)。乙酸分子和草酸分子的HOMO主要分布在羧基的羰基O(Ocar)上,而檸檬酸分子最廣泛地分布在羧基和羥基上(圖4(a)、(b)和(c))。乙酸分子和草酸分子的LUMO主要分布在羧基的C原子上,而檸檬酸分子分布在端基的一個羧基上(圖4(a’)、(b’)和(C’))。在圖4(d)和(d’)中Mg2SiO4(0 1 0)表面上,LUMO主要分布在表面上的Mg原子周圍,而HOMO則分布在表面二氧化硅四面體中的O原子周圍。圖5.(a)和(b)、(c)和(d)、(e)和(f)分別為乙酸分子、草酸分子和檸檬酸分子在Mg2SiO4(010)表面上吸附的兩種吸附構(gòu)型。圖6. 有機酸分子吸附后,頂部表面Mg原子在z方向上的位移從圖5中的吸附構(gòu)型來看,乙酸分子分別是垂直的和側(cè)向的;草酸分子均位于表面;檸檬酸分子分別為“Y”型和“T”型。有機酸分子羧基中的H-O鍵在一定程度上被拉伸,A1構(gòu)型除外(圖5中用矩形標記),這是因為A1的吸附能的絕對值最小。A2、O2和C1的Ocar和Ooxh與表面上的Mg原子相互作用使它們具有更負的吸附能。有機酸分子吸附后頂部表面上鎂原子的位移如圖6所示,當鎂原子與有機酸分子相互作用時,它們明顯向外移動。此外,由于有機酸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能較低,鎂原子的位移會較大。在所有吸附構(gòu)型中,檸檬酸分子具有最多的羧基,并且C1吸附構(gòu)型具有所有研究構(gòu)型中與表面相互作用的最多原子。圖7.(a)A1(b)A2(c)O1(d)O2(e)C1(f)C2吸附構(gòu)型的差分電荷密度如圖7所示,可以觀察到在有機酸分子吸附后,表面吸附位點周圍的差分電荷密度明顯極化。Ocar、Ooxh和Os周圍的差分電荷密度幾乎是黃色的,而Hoxh的情況是藍色的。如果有機酸分子羧基中的H-Ooxh鍵被拉伸到一定程度,則此處的差分電荷密度將被極化(圖7中用矩形標記)。同時,Ocar會與表面Mg離子發(fā)生電荷密度轉(zhuǎn)移,從而形成一定的化學鍵。重要的是,Ocar在破壞羧基中的H-O鍵以釋放H+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這對礦物溶解反應(yīng)很重要。圖8. 有機酸分子與Mg(OH)2基團之間的絡(luò)合反應(yīng)路徑(a)乙酸(b)草酸(c)檸檬酸(M:Mg(OH)2基團,A:乙酸,O:草酸,C:檸檬酸;實線表示自發(fā)反應(yīng)路徑,虛線表示非自發(fā)反應(yīng)路徑;紅字是基本反應(yīng)的吉布斯自由能,單位為kJ/mol)圖9. 有機酸分子與Si(OH)4基團之間的絡(luò)合反應(yīng)路徑(a)乙酸(b)草酸(c)檸檬酸(S:Si(OH)3基團,A:乙酸,O:草酸,C:檸檬酸;實線表示自發(fā)反應(yīng)路徑,而虛線表示非自發(fā)反應(yīng)路徑;紅字是基本反應(yīng)的吉布斯自由能,單位為kJ/mol)如圖8和圖9所示,作者分別考慮了有機酸分子與Mg(OH)2/Si(OH)4之間的不同化學反應(yīng)路徑以及不同類型的配合物。ΔG值分析表明,Mg2SiO4(0 1 0)表面的有機酸促進溶解機制主要是由于Mg離子與有機酸分子之間的絡(luò)合作用。具有羥基和羧基的有機酸分子可以容易地與Mg2+反應(yīng),形成水溶性金屬-有機絡(luò)合物。此外,檸檬酸與橄欖石表面之間存在更多的反應(yīng)路徑,并且它們具有更多的負ΔG。檸檬酸具有最多的羧基羥基,表明其是提高礦物溶解速率的最佳選擇。結(jié)論與展望作者通過熱力學計算研究了有機酸分子與Mg(OH)2或Si(OH)4基團之間絡(luò)合路徑。結(jié)果表明,有機酸分子通過電荷轉(zhuǎn)移和軌道雜化吸附到橄欖石表面后,橄欖石表面的陽離子更傾向于與羧基羰基O成鍵。羧基中的H-O鍵將被破壞使礦物表面羥基化。更多的羧基將有利于礦物溶解,出現(xiàn)更多的蝕坑。通過熱力學計算,由電離有機酸分子和Mg2+形成的多種類型的配合物以不同的反應(yīng)路徑和吉布斯自由能共存。該工作首次預測了溶解陽離子與羧酸根羰基O之間的強烈相互作用,有助于尋找合理的添加劑以改善礦物溶解動力學過程。文獻信息Sun C, Yao Z, Wang Q, et al.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organic acid promoted dissolution mechanism of forsterite mineral[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22: 15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