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態(tài)電池(ASSB)由于其高能量和功率密度以及優(yōu)異的安全性能而得到重大發(fā)展。雖然已經對鋰ASSB在無機固體電解質(SE)中的鋰枝晶生長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對鈉基ASSB的研究仍舊匱乏。
在此,烏爾姆亥姆霍茲研究所Christian Kübel團隊采用多晶Na-β〃-氧化鋁作為SE模型材料,研究了金屬鈉在負極沉積過程中微觀結構對鈉絲生長的影響。具體而言,作者利用原位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測量和晶體取向分析,研究了微觀結構,特別是晶界(GB)類型和取向、鈉絲生長和鈉離子傳輸之間的關系。
此外,作者探討了在GBs處/穿過GBs的各向異性鈉離子傳輸取決于鈉離子傳輸平面的取向和施加的電場對電流分布和鈉絲生長位置的影響。最后,作者通過二次離子質譜儀(SIMS)分析驗證了原位TEM分析,其中觀察到鈉絲在空隙內和沿晶界生長,導致鈉網絡形成,可能導致電池故障。
圖1. 原位 TEM 設置的電流密度分布的計算模型
總之,該工作進行了原位偏置實驗,以研究室溫下 TEM 中 Na-β”-氧化鋁│Au(Pt) 多層系統(tǒng)中 Na 的傳輸和沉積。研究發(fā)現,Na沉積不僅發(fā)生在Na-β”-氧化鋁和Au(Pt)之間的界面處,而且還發(fā)生在Na-β”-氧化鋁“塊體”中的選定晶界上。Na細絲的生長主要沿著連接到Au(Pt)電極的GBs開始。Na細絲結構從該晶界滲透到鄰近的晶界。此外,Na 晶須從 TEM 薄片的厚框架中生長出來。這表明鈉絲的生長可以從SE和負極之間的界面以及SE內部的GBs開始。
因此,作者證明了Na+擴散沿著一些晶界增強,因為Na金屬在晶界和Au(Pt)電極之間的三重邊界處積累。根據循環(huán) Na-β”-氧化鋁的SIMS分析,除了GB之外,在鍍Na過程中,空隙也可以起到Na沉積的作用,這可能是由于空隙表面/GB 處的電位差所致??傮w而言,根據局部微觀結構,Na-β”-氧化鋁中的各向異性傳輸導致在循環(huán)鈉沉積過程中沿著晶界和空隙形成鈉絲網絡,從而導致電池失效。
圖2. Na-β”-氧化鋁中鈉絲網絡的形成
The Impact of Microstructure on Filament Growth at the Sodium Metal Anode in All-Solid-State Sodium Batterie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3 DOI: 10.1002/aenm.202302322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m.xiubac.cn/index.php/2023/12/07/a86b976a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