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拜讀了各位送交的年度工作計劃,仔細推敲后,仍感到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十分嚴重:
第一,對課題理解不夠,有的根本談不上理解,做了不止一年,尚未進入角色。
第二,已經(jīng)完成的工作量嚴重偏少,博士(有的是從本室碩士上來的)做了幾年還未見到可以發(fā)表的東西。
第三,在計劃中傾向于以最低工作量結束研究。即游擊戰(zhàn)法。以消耗最少的人力來解決戰(zhàn)斗。
這是從紙上看到的。從實驗室看到的現(xiàn)象是,有那么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里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鉆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請各位想想,你不學,怎么能變內(nèi)行?你不干,怎么會有結果?不鉆研與自己課題密切相關的文獻,不把實驗室工作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士生。
張啟發(fā)院士,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
寫一點專題讀書報告,其實是一個領域內(nèi)進入角色的好方法。一篇不夠,可以連續(xù)寫幾篇,直到把與研究課題有關的方面較好地弄懂為止。如果在寫讀書報告的同時,加進一點自己的見解就更好了。寫得好的可以送出發(fā)表。這對加強業(yè)務能力,提高寫作水平,深化對自己研究工作的感情和培養(yǎng)事業(yè)心都大有益處。幾年來我們大會小會說了很多,而至今交得很少。
有人說是沒有時間,我看是不愿投入時間。對博士生而言,每天工作12小時是正常的,少于這個時間就不正常了;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是正常的,少于六天半就不正常了。我這里是基于美國PhD四年學制所得到的概念。在我們目前三年學制還要強制性學半年英語的情況下,上述時間的投入充其量也只是一個下限。
人生一世,應該追求有所建樹。記得有一首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此詩所描述的雖有些封建意識,倒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諦。想稍加以補充的是在男女完全平等的時代里,女兒也應當自強。走到了做科學這條路上,博士生階段有無成就與將來有無建樹關系十分密切。椐我觀察,在我們這一代人中凡是后來有所成就者,大多在博士學習階段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我理解的基礎含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是廣博的知識和不斷求知的欲望;
二是作為今后發(fā)展基礎的工作成就;
三是不斷進取的奮斗精神和以工作作為第一需要的人生觀。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fā)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系統(tǒng)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采用新技術選育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摘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組委會為張啟發(fā)頒發(fā)獲獎證書
試想:要建功立業(yè),博士生階段不搏,更待何時?有的研究生說,在我們這個實驗室讀研究生如何如何辛苦,在有些地方讀研究生如何如何輕松,入錯了門的委屈和追悔不及的心情溢于言表。我不知道是該“輕松”的羨慕“辛苦”的,還是象我們“辛苦”的研究生這樣羨慕人家“輕松”的。但就我看來,身在國家級的實驗室里,從事著國際前沿的研究工作,要做的工作都有相應的保證條件,大可一展才華,以慰平生,應該受到全校乃至全國的羨慕,而不是相反。
對“輕松”妄加羨慕的人,其實是沒有弄清楚為什么讀研究生這個最起碼的問題,或者是讀研究生的動機本來就存在問題。他們讀研究生所看中的大約只是一張文憑,自己對自己就不抱成才的期望,這種思想傾向是應該下大功夫糾正的。
我們這里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博士畢業(yè)后到國外去做博士后,我很贊成,并愿盡我之力給予支持。我很希望我們實驗室出去的人將來在國際上都成為知名人士。今后在我們室畢業(yè)的博士出國做博士后可能主要有兩類途徑,一類是經(jīng)我提名推薦,另一類是博士生本人爭取,而將以后者為主。而后者卻意味著要參與國際競爭。博士論文做得好,競爭性就強,我也樂意推薦,用人方也愿意接收。博士論文做得不好的,我不愿意推薦,而且推薦起來難度也大。
其實,各人的路在各人自己腳下,各人的命運在各人自己手里。成敗興衰,全在各人,請各自勉。
/
張啟發(fā)
/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啟發(fā),1953年12月出生于湖北公安,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作物遺傳育種和植物分子生物學家,現(xiàn)任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漢)主任、國家農(nóng)作物分子技術育種中心主任。
1976年張啟發(fā)從華中農(nóng)學院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85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學位后留在該校從事博士后工作;1986年回國后在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農(nóng)學系工作,先后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擔任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首任院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1年擔任國家農(nóng)作物分子技術育種中心主任;2007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m.xiubac.cn/index.php/2023/11/21/612afa06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