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博士生,“降格”成碩士! 2023年11月17日 下午3:12 ? 頭條, 話題 ? 閱讀 14 來源?|?軟科 近日,北京青年報對幾位主動選擇“博士轉碩士”同學的采訪引發(fā)熱議,直博生這一群體再度進入大眾視野。 直博,正在成為當下研究生招生中引人注目的一股熱潮。“直博生”可以跳過碩士階段直接進入博士階段,花費更少的時間就能取得博士學位。一般能夠獲得直博資格的學生,都是本科專業(yè)中的佼佼者,自帶學霸、有天賦等光環(huán)。 然而現(xiàn)實卻并不如常人想像的那樣,更高的起點下,也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芒的背后是充滿荊棘的求學路。 直博生,沒那么容易 如果給“直博”熱潮尋找一個原點,應是2020年9月,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意見》,提出要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領域招收優(yōu)秀本科畢業(yè)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辦法。 2021年,北京和上海相繼發(fā)布研究生改革的相關意見,均提到建立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早發(fā)現(xiàn)、早培育機制,精準遴選科研“好苗子”,擴大直博和碩博連讀比例;10月,教育部在答復相關提案時表示,正在就“擴大推免直博升學比例”的相關建議積極開展調研,擬進一步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同年,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也隨即跟進,官宣進一步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 不過,在擴招的同時,博士生畢業(yè)的門檻也在不斷提高。一名博士生若想順利畢業(yè),需要修讀一定量的課程,參加必需的學術實踐活動,跨過中期考核、論文開題、寫作、預答辯、論文審查和論文答辯等多道坎,才能拿到“沉甸甸”的博士畢業(yè)證書。 如此之下,延期畢業(yè),逐漸成為常態(tài)化現(xiàn)象。 2022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羅永章提到,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例,直博生平均在讀5.5年,已超過規(guī)定年限,延期的博士生超過半數(shù)。 雖然同為長周期貫通培養(yǎng)模式,但相比于碩博連讀的同學來說,直博生們本科畢業(yè)后便直接進入了攻讀博士學位階段,這一跳,不單單是時間上的縮減,還隱藏著培養(yǎng)過程縮短所帶來的“隱患”。 當一名本科生在沒有經過碩士階段訓練的情況下,以直博生身份進入課題組,一定程度上算“科研小白”,其在學術基礎和知識結構上會與傳統(tǒng)博士生有差距,在“漫長”的研究生涯中,能否保持恒久的探索激情也要打個問號。南開大學周其林教授也曾表示:“許多學生把科學研究想得很美很浪漫,一旦他們真的進入實驗室就不這么想了。開始做研究之后,各種困難會不可避免地撲面而來。” 在北京青年報的采訪中,幾位主動“轉碩”的直博生也直言熬不下去了,他們中有的跟不上博士階段的學習節(jié)奏,逐漸陷入長期“延畢”的境地;有的每天耗在實驗室卻做不出課題,發(fā)成果希望渺茫,研究工作進展緩慢;有的人慢慢發(fā)現(xiàn),直博并不能幫助自己走上規(guī)劃好的道路,反而漸行漸遠……這些種種,都成為了壓倒直博生們的稻草。 從被動退出,到主動分流 為了避免不適合繼續(xù)攻讀博士的同學“一條路走到黑”,近年來,教育部和各大高校開始探索博士分流的機制,給了博士生能進能退的通道。 所謂分流,是指在培養(yǎng)過程中,對研究生進行考核、篩選、分流和淘汰,對于不適合繼續(xù)進行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的學生,在畢業(yè)與退學之間提供多種出路方式,其中就包括向較低一級分流培養(yǎng),即博轉碩。 2020年,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意見》,強調要“加大分流力度,對不適合繼續(xù)攻讀學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暢通分流選擇渠道,分流退出的博士研究生,符合碩士學位授予標準的可授予碩士學位”。 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陸續(xù)出臺了博士生分流制度的相關文件。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在《博士研究生轉為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管理辦法》中明確,當博士研究生在培養(yǎng)過程中,確因科研能力等原因,經導師確認并主動提出不宜繼續(xù)按博士研究生標準培養(yǎng)者,可申請轉碩。 復旦大學在《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分流退出實施辦法》中指出,直博生分流轉為碩士生后,最長學習年限按碩士生學籍規(guī)定執(zhí)行;申請轉為攻讀碩士學位時,已就讀滿5年的,須在轉為碩士生后1年內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答辯。 從因超過最高年限、成績不達標等因素無法畢業(yè)而被學校清退,到轉為碩士繼續(xù)學習的主動分流,對選擇轉碩的博士生來說,這并非是逃避,而是一種降低沉沒成本,選擇其他更適合自己道路的積極面對。 不過,鑒于博士生多樣的分流需求,不少學者認為目前的博士生分流模式還有可改進的空間。 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陳新忠認為高??稍囆胁┦可囎x制度,還應打破分流申請的時段、形式限制,適當延長申請時間、延緩時機、增加開放分流申請的次數(shù),同時探索更換導師、更換專業(yè)方向、學博與專博互轉等分流形式,幫助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分流。 讓“留下的人”通過分流的制度化約束與激勵,激發(fā)其學習熱情和潛能,督促其更好地完成學業(yè)和科研任務;“流出的人”則能有更多的選擇。 讀博恰如一座圍城,里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在北青報的采訪中,那幾位主動轉碩的直博生,有人選擇走向職場,有人再次申博。對于在讀博士生來說,上下求索的過程是艱苦而孤獨的,也許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在科研道路上走到底,選擇其他道路也不代表人生的失敗,而是“多元成才”的體現(xiàn),適時的“以退為進”或許能找到更適合自身發(fā)展的人生軌道。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m.xiubac.cn/index.php/2023/11/17/886c233721/ 電池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武漢理工劉勇團隊Nature子刊,完美闡述催化劑的構-效關系! 2023年10月10日 重磅!Nature公開審稿人細節(jié)和作者回復? 2022年10月25日 院士:人一生有兩個階段最能逼出成果,一是拿博士學位,二是評正教授 2023年12月22日 2020年度回顧:理論催化大牛William Goddard III院士工作10大精選 2023年10月24日 ?河工大Nature子刊:Au單原子協(xié)同O空位,活化高熵LDH中的晶格氧以穩(wěn)定催化OER 2023年10月13日 8篇催化頂刊:Angew.、AFM、Small、Appl. Catal. B.、Chem. Eng. J.等 2023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