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科學網(wǎng)? 編譯 |?馬靜 李晨陽自我引用,本是體現(xiàn)科研承接性的一種治學方法。但如果玩大了,就會出問題。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科查多(Juan Manuel Corchado)最近就因超多的自引,成為眾矢之的。2022年初,WRWU世界大學排名(Webometrics Rankings of World Universities)發(fā)布了一項關于西班牙科學研究者的排名。這是由西班牙最大的公共研究機構高等科學研究理事會(CSIC)主導的榜單,在該國頗具權威性。科查多憑借H指數(shù)105和被引量38806的成績,從該國10萬多名研究者中脫穎而出,在榜單中排名第145位。Juan Manuel Corchado這本是一個傲人的成績。不成想,隨即而來的一聲質疑,瞬間打破了這一切:有人指出,在科查多全部論文的近3.9萬被引量中,有不少來自他自己的貢獻。自己引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看起來,這似乎不失為一種提高被引量和H指數(shù)的“蹊徑”。但是,這樣的做法真的可行嗎?
自引和過度引用撐場面
細數(shù)科查多的論文,“自我引用”并不在少數(shù)。例如,一篇題為《智慧城市建設:物聯(lián)網(wǎng)與區(qū)塊鏈》(IoT and Blockchain forSmart Cities)的會議摘要總共有322篇參考文獻,其中44篇都是科查多自己的論文。而在關于2021年第二屆教育技術中的人工智能國際會議(AIET)的文章中,竟有相當一部分參考文獻與前述會議摘要一模一樣,而兩個會議的主題顯然相去甚遠。“科查多的自我引用率高達22%!”在對科查多的論文進行統(tǒng)計后,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的信息科學家、文獻計量學家馬?。ˋlberto Martín-Martín)揭開了科查多高被引量背后的“真相”。根據(jù)馬丁的統(tǒng)計,在科查多全部研究成果的近3.9萬次被引中,大約有8400次來自于他自己在谷歌學術網(wǎng)站(Google Scholar)上的論文??紤]到并非所有論文都會被谷歌學術網(wǎng)站收入,這個數(shù)據(jù)可能不夠準確。馬丁還發(fā)現(xiàn),一些研究者在引用科查多的論文時,存在過度引用的問題。西班牙電信公司的普利多(Arturo Perez Pulido)就是其中之一。迄今為止,他引用科查多的論文近4000次,占科查多總被引量的10%。其中個別文章的參考文獻甚至全部來自于科查多一人。對于過度引用問題,由于谷歌學術等網(wǎng)站的門檻過低,所以至今無解。“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地上傳文章,其中包括對知識庫的引用,而這些引用可以指向任何論文?!瘪R丁說,以類似的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從任何論文中復制粘貼,并將拷貝來的內(nèi)容作為自己的原創(chuàng),上傳到ResearchGate等網(wǎng)站中。ResearchGate是一個面向全球研究者的科研社交網(wǎng)站,科學家們可以在上面分享研究成果、學術著作,以及參加一些科研論壇或興趣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