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金屬離子電池的負極,金屬磷化物由于其巨大的體積膨脹和不穩(wěn)定的固體電解質界面(SEI),通常會遭受嚴重的容量下降,特別是鉀離子電池(PIB)。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澳門大學許冠南教授、南京工業(yè)大學邵宗平教授及東英吉利大學Kwan San Hui等人提出將非晶磷酸鹽作為緩沖材料。作者以紅磷 (RP) 和相應的金屬氧化物 (MOx) 作為起始材料,通過一步球磨法制備了10種嵌入原位形成的非晶磷酸鹽的金屬磷化物復合材料。作者選擇磷化鋅復合材料作為PIB負極進行進一步研究,受益于對體積變化的有效抑制,在基于KFSI的電解液的電極表面上形成了富含KF的SEI。圖1. 循環(huán)后電極形態(tài)和SEI的表征因此,磷化鋅復合材料表現(xiàn)出高可逆比容量和出色的長期循環(huán)穩(wěn)定性(經過倍率性能測試后,0.1 A g-1下350 次循環(huán)后容量為476 mAh g-1,1.0 A g-1下6000次循環(huán)后為177 mAh g-1 ),在所有報道的PIB金屬磷化物基負極中實現(xiàn)了最佳循環(huán)性能。這項研究提出了一種低成本且有效的策略,以指導金屬磷化物作為PIB 高性能負極的開發(fā)。圖2. 鉀離子全電池的電化學性能Metal Phosphides Embedded with In Situ-Formed Metal Phosphate Impurities as Buffer Materials for High-Performance Potassium-Ion Batterie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1. DOI: 10.1002/aenm.202101413